文/朱家华
在“第二十届生命科学浪潮”开幕式特邀讲座上,一位年过花甲、鬓发斑白的老者站上讲台,在近两个小时内,他甩开麦克风,以中气十足的语言向在座百余名生科学子阐明了“听觉外周的换能和主动调控”机理,还用“心不清无以见道,志不确无以立功”等诸多名句教导同学们做人、治学的道理。他,就是当年坚持把此活动更名为“生命科学浪潮”以体现学术规范的老教授陈其才,是40年来坚守在生科院教研一线的前辈,是儒者之林一位卓然而立的谦谦君子。
陈其才,1951年12月生,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75年于华中师大生物系毕业以来,他留校工作至今。曾于2001-2010年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仍兼任中国生理学会比较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神武医学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兼职。
治学:勤学善悟,胸次玲珑
陈其才主要从事“感觉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及“比较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焦点为“与蝙蝠行为相关的声信号的加工模式的机制研究”,探讨恒频-调频(CF-FM)蝙蝠在回声定位中听觉系统接收、识别反馈的声信号的神经机制。
“在人类知道利用雷达锁定目标之前,动物早在千万年前就已经演化出了这项本领。”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听觉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研究蝙蝠的声信号加工模式,对揭示人类的听觉机理以及人类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听觉研究还对声学、信息科学、通讯工程、人工智能、仿生工程领域等应用学科也具有借鉴、启示和促进作用,如在仿脑计算机的研制方面,研究人员正试图将计算机声语言识别逼近人类听觉,而将计算机文字(视)语言识别逼近人类视觉,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我校的听觉研究从零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湖北省、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基金管理部门数十项基金和学校的支持下,陈其才建立起了听觉研究实验室,形成了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研究集体,围绕“哺乳动物听中枢对声信号的加工及调制”,以小鼠和哺乳动物为模型,做了多年的研究,所发表的研究论文被Nature、PNAS、Neuron等50多种国际学术刊物和相关专著引用逾千次;近期发表在Springer出版的刊物上的1篇研究论文,3个月内被下载和阅读达1000多次,被认为属于高阅读量和下载量的论文;Elsevier来函称该实验室在其所出版的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被下载和阅读达6000多次;曾对脊椎动物心肌内分泌功能所做的比较研究成果被写入《中国生理学史》,并作为中国“比较生理学”研究的代表之一被写入国际学术刊物“Comp Biochem & Physiol C”的专文—“Comparative physiology in China 1984–2007”。这些成果也使得陈其才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得到听觉研究领域的认可和赞勉,并一次又一次地登入国际学术的大雅之堂交流和受邀为相关学术刊物撰写综述。他本人还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声明科学部第13和第14届学科评议组专家;研究工作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等。
古人云,“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任何人点滴的收获与成就,总凝聚他的努力和汗水。据陈其才的博士研究生彭康说:“陈老师95%的时间都用在钻研上,没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同为团队成员的唐佳老师补充道:“大年初一给陈老师拜年都找不到人,打电话到实验室就准能找到。”2009年,陈其才的夫人生病住院,儿子远在国外,他每天一大早先赶到实验室,到点再去医院边照顾家人边修改文章,晚上再赶回实验室工作,忙活到很晚才回家,一路都是搭着公交车赶路,几乎把医院变成第二个实验室。他对这种生活状态早已习以为常。“寒暑不辍,持之以恒,甘苦自知,乐亦在其中。”他形容道。
在他40年的执教生涯里,他从未放松过学习。他曾先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韩国、俄罗斯联邦科学中心安德烈夫声学研究所、台湾、香港理工大学进行高级学术访问、合作研究等;还曾经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大医学院)师资班、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举办的师资班、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师资班等单位进修学习。正是源于对专业的热爱,他比一般人付出的更多,哪怕年事渐高,他也从不缺乏学习的动力。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一定是世界上顶级聪明的人,但他一定是很努力的人。”他还告诫和鼓励他的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兴趣、努力和悟性”,这些素质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培养和不断提高的。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外界的事物,勤思善悟,去形成自己的经验,千万不要一味埋头在书本里,受书本知识所限。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意思是说“学者要心灵透彻,胸怀光明,这样接触万物才能心领神会。”在一次讲座中,陈教授把这句话与聆听者共勉。
育人: 德才兼备,教研相长
“第二十届生命科学浪潮”开幕式上,陈其才的讲座博来满堂热烈的掌声,现场互动热烈。生科院团委书记唐佳琦老师由衷地感慨:“还记得八年前,我还在做学生会副主席的时候,陈院长提议把‘生物浪潮’更名为‘生命科学浪潮’,这个品牌由此持续了20年经久不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生科人的理想、使命、探索与追求。”现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学院学术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起当年活动更名的初衷,陈老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从合乎学术规范和语义规范的角度辨析,“生物浪潮”的说法是不严谨的,而从事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必须要追求严谨性,这是对学生负责。
陈其才严谨治学、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的作风给生科院的一众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任何一个读书人有两个方面不可以自己评价,“一是个人的德行,二是个人的学问”。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认为“人品应重于文品,文品用重于文章”。他不仅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德”在“才”之前,他自身更是一位德才兼备而为人低调谦逊的教师,也是我校2009年度桂苑名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古人用人之道时评论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陈老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民族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和人才,须为之终生奋斗,别无其他。
他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持有个性化的育人观点。针对本科生,他认为,在“德”的素质教育方面,首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教书教人;在“才”的素质教育方面,专业素质应为第一素质。针对研究生,他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新意识的建立,并主张给研究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从教多年,他所担任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学生评价从未低于90分。
即使科研工作再忙,陈其才始终不忘做好教师本职,并努力追求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立足生理学课程体系,曾做出许多教学改革。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将“导学”理念融入上课前的“备课”之中,并贯穿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和平等,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提出了“因材施考”的思路,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和考试之中,把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结合起来,既满足习惯于固有考试模式中部分学生的需要,又满足部分善于思考与联想的学生的需要,实现个性化考试。他还把学生能力培养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点带面”式开设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教学的热爱源于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培育人才的不懈追求。“教书育人是身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孔子作为圣人,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我们作为一个凡人,不努力怎么行?”如今,陈其才已经年过花甲,仍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并且每年都融入一些新知识和研究前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生科院李兵副院长评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陈老师不管是教学还是育人,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课堂上的讲学,已经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层面的授课了,还时常引经据典,把各个学科和万事万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规律讲得十分透彻,把一些哲学思想、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专业教学融合起来,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十分敬佩。”
在团队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他亦是不遗余力提供支持。他认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最基本的职业态度,而青年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做到诚信为先,师德和人品永远第一。同事之间,要做到相互帮助,切莫“以己之长,击他人之短”。他十分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团队成员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2007年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他的团队参赛的三名教师斩获了前三名。多年的教学经验使陈老师在讲授本科生的课程时游刃有余。每学期排课的时候,他总是让其他老师先选择拿手的课,自己则承担剩下来难度较大的课程。“人都有从年轻到衰老的生物学过程,谁年轻时没有困难?”陈老师认为长辈帮助晚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人应主动跟老教师沟通,讲明白困难,老教师也应该主动提供帮助,“这种主动性体现一个人的胸怀、气度和师德。”
团队成员唐佳老师曾感动地说:“陈老师是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指引者,选择动物生理学就是当年受陈老师讲课的影响。在事业和工作上的指引,陈老师对我的影响远超过父母。”
修身: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陈其才待人温文尔雅,颇具大儒之风。谈吐之间文采飞扬,常常引经据典,让人十分佩服。他常以“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自勉。他认为,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价值需求,但是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先通过‘修道立德’,获得道德修养和操守,成为君子,再学习知识和技能,成为人才,不能因为生活窘迫就改变志向和节操。”他认为,身为一名高校教师,个人的道德和素质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敬业精神,二是要有文化修养。陈老师的时间绝大部分花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偶有闲暇,他就会沉浸在国学经典、历史传记的阅读中。他告诫他的研究生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发展的,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同样也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在他看来,数理化的学习对于从事理科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文化修养则是一个人生活、教学、科研几乎所有一切的基础,尤其是影响一个人理解力和创造力。哪怕在科学论文的写作中,文化修养同样可体现在字里行间。阅读过一定量的科研论文和文献的人都知道,那些富有文化感染力的科研论文给阅读者留下的印象、产生的影响均远超单一论述科学问题的论文。
在生活上,身边的人都知道陈其才兴趣广泛,他不仅学术功底扎实,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贴的是他自己写的一些书法作品,他说,希望能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影响自己的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喜欢音乐,多种球类运动,且爱运动的习惯保持至今,在他的办公室的椅子下面总摆放着运动鞋。他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参加户外运动,也时常劝诫自己的学生,人生一世,生活不能太单调,需要拓展专业以外的其他素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还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结交朋友,融入社会,“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工匠,要培养成素质发展全面的人。”
处世:位卑未敢忘忧国,岂因祸福避趋之
对于学术界存在的追求利益、治学浮躁的风气,陈其才十分不齿。他认为,作为一个学者,就应当潜心治学,去创造最大的学术价值,那些一味迎合投资需求、谋取私利的行径是对科学研究的侮辱。如果要对陈其才教授画个像,他是一名教师,是一个学者,是一名受人尊重的长者,是一位忧思学院发展的人。
2001年回国后,他受任生科院院长一职,而此时生科院正处于发展中最困难的时期,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实验设备与平台,学校领导和组织部对陈其才这一届领导班子的要求是“止住生科院这部下滑至低谷的车,就算是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他顶住风险和压力,历经十年的耕耘和奉献,在治学风气、学科建设和资源共享方面,带领生科院走上了学术的正道。他本人的科研所采用的并非是分子生物学方法,但在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仍大力支持优先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共享平台,解决了一批使用该方法的教师的科研条件方面的困难。
在治学风气方面,他聚拢人心,协同生科院上下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并从方向上明确了学院的发展规划。“一个单位的发展就像一个家庭的发展一样。家庭的未来在子女,没有父母不愿意为子女付出,所以,身为院长要有胸怀,要谋划学院长远的发展。”为培养学术人才,陈其才针对青年教师建立了许多帮扶政策。对生科院所引进的一批年轻教师,尤其是一批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潜力的那些老师,从他们的基金申报、实验室条件建设,均给予了大力扶持。至今每当提起时,仍令这些年轻老师充满感激,“陈老师是真正的学者,是用学者的方法在治理一个院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一批盼望学院能快速发展的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之下,陈其才带领学院用学识和毅力先后成功地申报到“水生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更是于2005年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下了“植物学、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生科院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不仅使学院的科研水平整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成为学院从逆境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一个重要转折。有了博士学位点的支撑,以当时学校支持成立的“神经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实验室” 为基础,整合生科院的力量,相继申报成功“湖北省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以及“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拓展了生科院的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精品课、特色和品牌专业申报方面,学院始终未能打开突破口。陈其才整合学院资源极力争取,功夫不负有心人,学院一批省级精品课和省级品牌专业纷纷建成,2010年“生物科学”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他力排众议,完成了学院直管教学工作的改革,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同一门课由多教师任课,激发了潜在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竞争,学生从中受益。
回首往昔,陈其才不无感慨,他说,生科院能度过那段艰难时期,跃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与三个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一是,生科院有一批真心希望学院发展、愿意贡献力量的老师,有统一的目标和思想;二是,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扶持,让学院的想法能够成为现实;三是,生科院历届的党政领导班子都十分团结,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从来保持一致,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科院现任院长邱保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社会需要这样的脊梁。”
全文转载自华大在线:http://www.ccnu.com.cn/jujiao/renwu/teacher/2015/1117/1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