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三点,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辅导员王玉梅手机铃声响起,电话另一端传来喜讯“王老师您获奖了”。王玉梅不敢轻信,万一是骗子呢?“你说说看是什么活动,主讲人是谁。”听到正确答案后王玉梅才相信,九月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报送的作品《传递网络正能量争做校园好网红》获奖了,自己也因此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核实情况后,王玉梅把获奖的消息告诉14级本科生夏昀:她主讲的思政课获得了“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和最具理论深度奖。 夏昀的第一反应是:“啊,我们又获奖了?”
一拍即合定主题
“我的灵感成型于生科院后门外的排球场。”王玉梅指着成片的常绿乔木和火红的落叶相映成趣的“风水宝地”,回忆起和夏昀讨论时的场景。
今年5月12日,在云南调研实习的夏昀期间接到着手准备“书记好党课”的通知。由于深山中手机信号不佳,王玉梅只能在排球场和夏昀进行电话交流。两人在通话中共同探索着讲好党课的方式方法。为期18天的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的夏昀继续跟王玉梅探讨主题。几番讨论后,她俩都认为“传播网络正能量”是个不错选题:借助“互联网+”可以很好地把党员先锋作用传递出去,还能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正能量结合起来,达到“网”和“红”的统一。两人一拍即合,确定了《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这个主题。
九月,夏昀主讲的党课《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在“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获评最吸引人的好党课。适逢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希望他们能以此为主题再准备一堂思政课。想到要与全国各大高校精心选送的思政课PK,王玉梅和夏昀倍感压力。压力归压力,既然已经参加了就得努力前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课题组成员几乎来不及“抱怨”就投入到对这堂思政课的反复打磨里。
根据活动要求,参评作品需要提交视频。对于不太熟悉摄影技术的生科学子来说,这也算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夏昀第一次讲课视频是在图书馆自习室由一位同学用iPad仓促录制的。可想而知,技术上的短板使得讲课内容和呈现效果完全不匹配。“就像站在万人体育馆的最后面看舞台。”王玉梅形容说。
当被老师斩钉截铁地全盘否定后,夏昀反倒如释重负。她笑称,原本还在犹豫到底该怎么删改,听了老师的意见后反而打消了疑虑,因为只剩下“重新再来”这一个选择。
在院党委书记邱玉华和党委副书记金新利大力支持下,生科17级辅导员王棣协助备课小组教师沙龙里顺利完成第二次录课。
要“亮度”更要“深度”
在王玉梅看来,《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能够获奖,既来源作品本身的“亮度”和“深度”,也与学院党建工作提倡的“信度”密不可分。
所谓“亮度”,是《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立足网络时代背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溯了“网红”发展历程与现状,与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的追求相统一,对“网红”进行了新的定义——“网”是途径、“红”是目标。
所谓“深度”,是这堂思政课没有把“互联网”当作噱头。磨课过程中,大家一直在思考怎样升华主题、真正让作品有理论深度。“我们不能迎合娱乐化心态,不应该单纯地只让大家笑一笑、玩一玩,而应传递知识、自信与美好,引导大家‘做时代的清流’。”王玉梅这样告诉记者。
实际上,无论是课程“亮度”还是讲解“深度”,不仅源于赛前的灵感迸发和全力以赴,更得益于学院日常党建工作的力学笃行。“参赛思政课主题实则‘脱胎’于学生支部的日常工作。”夏昀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支部工作,创新支部工作方式,在王玉梅的主持下,支部成员携手创办微信公众号“微红音”,把“互联网+”与红色文化、精神与红色正能量结合,对支部建设成果进行展示。
在邱书记看来,“微红音”的创办也好,《传播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思政课获奖也罢,其实都是学院党建工作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果实”。作为主抓党建工作的他需要做的就是给这片“土壤”培好土、追好肥。
“顺应‘互联网+’这个时代潮流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创新。要把党建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让党建工作能够深入人心,解决好‘信度’这个问题。”邱玉华说:“把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把党建工作融到业务工作当中,使之能够真正优化老师和学生的认知,这才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的确,只有增加党建工作的“信度”,才能让学生自觉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把“网红”这个概念巧妙转化,讲的深入浅出。
金新利则具体提炼出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法则”:“一方面要‘从严’,保证党建工作方向不偏;另一方面要‘做活’,和学生特点相结合。”他认为,正是在“两结合”之下,通过点点滴滴积累,才获得了如今的成果。
对思政课有了新期待
《传递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获奖既是对生科院工作思路的肯定,也让参与的学生在历练中对思政课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
“思政课没有想象中那样枯燥和遥不可及。”通过自己讲课,夏昀对思政课的授课方式有了新的想法:“备课过程中,王玉梅老师的授课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方说她解读‘十九大’,会集合大量国内外案例,兼顾了理论深度与讲解‘温度’,让我懂得了只要能够把所讲内容的内涵和精髓吃透,思政课同样可以讲得鲜活。”
参与了课程录制的生科院本科生2014级党支部成员田伯琳觉得,这次“网红”思政课既是好尝试,也开辟了新思路。要想增加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就应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讲解的切入点。只有接地气的讲解,才能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左耳进右耳出”,真正助力学生成长。
生科院本科生2014级党支部成员吴志斌则对未来网络思政更怀揣了一份期盼。他觉得结合当下知晓度比较高的热点,再借助发达的网络平台进行讲解和传播,不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好办法。毕竟当代大学生都是“数字化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