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生科讯(通讯员 白静静 沈思涵)董凯荣,我院生物技术专业2015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三年校三好学生,如今已保研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迷惘,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大海风涛》中所说,“初次踏上人生的征途,人海茫茫,哪里是指引航向的灯塔?”董凯荣也曾迷惘,但她明白,她的人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决定分流方向前,她就在密切关注科创项目、师范生技能等各类比赛的讯息,了解去实验室实习的途径。准备充分的她,在大二就进入实验室参加院级的科创项目,研究3- Aminobenzamide对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在大三便参与到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与队友研究果蝇喂食细菌对抗菌态基因表达的影响,她用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斩获国家一等奖;实验与学习两不耽误,在选择考研前,她就努力打好基础,一步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分绩,大一一直保持在前十,大二稳定在前三;在有望被导师留下前,她就已经对其实验室,对导师做了全面的了解,并进入生物物理所实习。纵迷惘,不打无准备之仗。董凯荣明白,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待抓住机会,便可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邂逅,初明兴趣之所在
董凯荣明白读大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喜欢的方向。初入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时,她自己也不会料想到,那竟为她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引领她一步步爱上生物学研究,一点点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尺讲台之上,教导她分子生物学的杨洋老师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让她感觉自己此刻就站在这个发现问题的人旁边,以发现者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这个问题,然后细细思索下一步该怎么办,又该如何攻破这个难关。台下的她陷入深思,随着老师的讲述时而迷茫,时而明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难以自拔。从那时起她便决定,以后所选择的方向一定要与分子生物学有关!
经过分子生物学课上一节节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后,她也明白了生物除了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蛋白质、核酸之类的微观分子。相比于宏观物质,她更想要去研究微观物质,想要去读博,进到研究所或大学去专注搞科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课题上面。她曾坚定地说 “我想做一些创新的东西,留下一些价值给这个世界。”
大四上根据学校的实习安排,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实习,后经过细细斟酌筛选,联系了于北京的章新政研究员,进入生物物理所实习。一个学术品德好,研究领域相契合的导师不可多得。进入生物物理所主要研究结构生物学相关方面,与当今生物学界泰斗施一公先生的研究领域相同,主要是通过冷冻电镜解析大分子的结构,去发现一些机制,比如说蛋白质互作机制、RNA的修饰和加工,又比如说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过程,诸如此类。冷冻电镜下,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结构清晰可见,这一幅幅黑白的图像成为她生活中一抹靓丽的色彩,或许彼时的她就与生物物理所结下了不解之缘。
熙熙攘攘的人海之中,命运让人们相聚,但也要追求真理的一点一滴,不轻易放弃,才可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冲突,更知吾心之所向
大学是丰富多彩的,绝不只有学习,在繁重的学习以及多彩的活动间冲突频频,董凯荣该何去何从?冲突,更知吾心之所向!她答道:在时间安排上,你会清楚的认识到什么事情是比较重要的,然后你会去做该做的事情。大一大二积极参与院内外的小型活动,如马列读书会征文比赛等,去感受学习马列思想;大一加入学生会,于新闻宣传部任职;大二转至学术科研部当部长;白天时间往往被占用,学习和工作冲突不断,只好积累碎片时间或于其她时间去学习、搞科研,但这也让她更加明确了什么事情是更重要的。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她将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有效,繁忙的学习生活中,非但不曾退步,反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珍惜一切的经历,在对等的时间里每个人会获得公平的成长和对待。
回顾,分享我辈之经验
回顾当年在校学习拼搏的那些年,董凯荣说到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不仅要课上认真倾听思考,积极发言,课后也要多跟老师沟通,多与同学交流,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往往会对你有一定启发,星星之火可燎原。沟通使人灵感迸发,沟通也使人充满动力。在大三的时候,董凯荣与刘彩云结为挚友,刘彩云的积极乐观感染着她,她们相互勉励,一起进入生物物理所。得此益友,实仍幸事一桩。
另外,对于院校的选择上,她认为,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她建议学弟学妹们要先选比较好院校,去尝试一下,尤其是大三下学期夏令营的时候,清华北大也不妨去试一下,机会永远留给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董凯荣一步步做出选择,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选择的路上愈走愈远,现如今属于董凯荣的本科生涯已经结束,她又走到了新的起点,开始下一段征程,新的旅途中,她也将坚定自我,奋力前行,正所谓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
(编辑:白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