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脊椎动物重要适应表型在鱼类的早期演化
9月14号下午3点,研究员何舜平应邀于生命科学学院5301报告厅作了题为“脊椎动物重要适应表型在鱼类的早期演化”的讲座。
人物简介
何舜平,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水生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及湖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鱼类系统发育、比较基因组学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研究,获2020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荣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东亚鱼类多样性历史的系统发育重建,主导了鲤形目鱼类系统学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2)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基于多组学数据深入探究了青藏高原和深渊极端生境下鱼类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3)解析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转变过程的遗传机理。先后主持了欧盟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和973专题等重要课题并主导提出“万种鱼基因组计划(Fish 10K)”。至今在《Cell》、《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内外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0多篇。
现场直击
学术报告中,何舜平研究员首先从人类的起源问题开始本次的报告,简要介绍了人类为何是从鱼类进化而来。
随后,何舜平研究员介绍了鱼类的起源以及脊椎动物登陆的遗传机制,主要从鳍条转变为四肢、呼吸方式转换两方面展开。在研究进行过程中,他发现基因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不仅在运动、呼吸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促进心室发育、提升抗焦虑的能力。
此外,何舜平研究员还介绍了他及其团队克服高原反应,驱车20小时采集到了大量研究鱼类物种形成的标本的经历。为了弄清楚脊椎动物从水生生活到陆生生活的转变之谜,他牵头并联合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成功破译了脊椎动物进化关键节点的肺鱼、多鳍鱼、匙吻鲟、弓鳍鱼和鳄雀鳝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转变所需要的遗传原件在很古老的鱼类中就已经出现。
讲座最后,何舜平研究员对鱼类深海极端环境适应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对深海环境、深海探测器、深海鱼类及其演化历史、表型变化和适应性演化的简要介绍。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何舜平研究员的研究内容不仅为科学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保护和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他的精彩报告也为在座的师生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激发了大家对鱼类演化及其适应机制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文字来源:李韧、 姚净静
图片来源:姚净静
初审初校:李韧
复审复校:万翠红
终审终校:邱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