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生科讯(通讯员 叶志强)2025年7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演化生物中心主任Michael Lynch教授应邀访问华中师范大学并做客第一期“前沿交叉科学论坛”,在生命科学学院5301报告厅作题为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Evolution: Drift, Mutation, and the Origin of Cellular Features”(《演化的物理与化学:漂变、突变与细胞特征的起源》)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叶志强研究员主持。

报告会上,Lynch教授围绕演化过程中的物理与化学基础展开了深入剖析,重点探讨了遗传漂变与突变如何塑造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路径。他提出的“漂变屏障假说”(Drift Barrier Hypothesis)指出,突变率受到有效种群大小的限制,较小的种群更容易积累有害突变,而大型种群则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演化出更低的突变率。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Lynch教授从能量消耗、突变速率等角度揭示了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并进一步对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成本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互动环节,来自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前沿交叉研究院的多位师生积极参与,就遗传漂变屏障、突变率调控机制、多细胞演化等前沿议题提出相关问题,Lynch教授耐心解答,并做出深入分析指导,充分展现出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开放的交流态度,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报告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深受启发。
专家简介:Michael Lynch教授,演化生物学领军人物,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演化生物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双院士。曾先后担任美国遗传学会、分子生物学与演化学会(SMBE)以及演化研究学会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主席,研究范围广泛,涵盖水溞、草履虫及多种微生物,聚焦于从基因到表型多层次的演化机制,尤其在突变与遗传漂变的研究中成果卓著。Lynch教授提出了解释不同物种突变率差异的遗传漂变障碍假说 (drift barrier hypothesis),创立了演化细胞生物学这一分支学科。在Nature、Science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同行评议论文,出版专著4部。2021年获得分子生物学与演化学会颁发的终身研究成就奖 (SMBE Lifeti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ward) 并在同年荣获美国遗传学会最高荣誉Thomas Hunt Morgan Medal。
图片来源:冯肇雪
初审初校:叶志强
复审复校:刘琴
终审终校:万翠红、李卿